最新新闻:

【贸易金融】人民币国际化增长,国际业务风险的积聚

时间:2022-05-05 14:05:14来源:网络整理

来源:贸易金融公众号(ID:trade_finance)

首次发表于贸易金融杂志

2010年后,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一度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与外汇管理政策改革和跨境人民币政策的推进密不可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和金融项目部分可兑换”,使银行能够为企业提供日益多元化的国际业务产品。“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布局也给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企业需求。

然而,银行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的另一面是风险等级的积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业务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逐步收紧,“外流调控”等监管政策逐步收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风险水平持续上升。

一是企业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导致商业银行贸易融资资产质量下降;

二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导致企业市场风险增加,并有向企业信用风险扩散的趋势;

三是传统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在“控外流”的情况下合规要求高于以往,使得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合规风险高于以往。

在上述新形势下,为使国际业务更加快速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必须从行业、客户、制度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以有效规避国际业务快速发展所面临的风险考验。国际业务。

近期重大国际业务风险成因

除了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国际业务风险的积累还来自于银行和企业过度使用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

一、跨境套利交易盛行

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以来,已形成境内外两个人民币市场。两个市场的汇率和利率差异,让一些企业争先恐后。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跨境套利交易曾是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贡献者。

对于企业,尤其是贸易企业来说,交易中的逐利行为可以说是企业血液中流动的原始冲动。如果企业在从事跨境贸易的过程中不考虑汇率和利率的成本和收益,其财务管理能力不够高,资金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但是,如果企业单方面追求汇率和利率差异,以从事贸易为目的本末倒置,也会导致市场风险和合规风险程度快速上升,从而推高交易水平。信用风险。

其中,2012-2014年人民币单边升值时期的“融资铜”具有非常典型的“汇差+利差”套利的特点。类似套利交易不仅会在短期内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导致可能的监管检查,还会因商业融资条款的不匹配而增加自付和贸易融资失控的风险和客户资金周转周期。

二、营运资金贷款的贸易融资

当货币政策收紧或国内信贷政策对某些行业进行调控时,部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将被挤压至贸易融资产品。

由于贸易融资依托贸易背景,具有短期、自付的特点,商业银行对贸易融资产品的准入要求低于流动资金贷款。本期贷款难度的增加,使得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接受期限较短、综合融资成本较高但获得信贷难度较低的贸易融资方案。这种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的贸易融资通常被称为“融资贸易”。

比较典型的融资交易,一个是2014年国内铁矿石库存激增。银监会对铁矿石进行了快速调查,提醒商业银行注意铁矿石融资风险。期间,国内钢铁企业大量使用铁矿石进口和转口贸易。背景 重复融资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现金流需求;二是在房地产等特定行业受到政策调控影响时,部分房企也进入电解铜进口和转口领域进行融资,利用电解铜贸易背景进行融资。

贸易融资与贸易源头脱节,信用风险和政策风险呈上升趋势。一方面,这类企业可能不再能够通过获得信贷支持来满足其正常经营所需的现金流量,其贸易融资需求的增长只是信用风险暴露迫在眉睫的表象;商品和不熟悉的交易将导致因经营不善而产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增加。

三、规避监管政策带来的结算和融资需求

在“控外流”的监管形势下,个别企业和个人为了撤资,严重扭曲了国际业务部分产品的需求。凡是能帮助其实现跨境流出的产品,都很受欢迎。

比较典型的是转口贸易“走起不回头”的现象,内保外贷履约率快速上升。上述业务很快被监管部门注意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窗口引导。此外,针对性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力度也加大,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合规风险加大。

新形势下国际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为应对当前经济和政策形势对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影响,银行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国际业务管理水平,促进国际业务资产质量回升:确保国际业务收入水平稳定增长。

一、建立多维度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一)全面重新审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考虑到传统信贷产品与贸易融资产品之间的相互迁移和相互影响,从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角度考虑,应将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行业风险研究,进一步细化国际业务投资调控政策。继续加强产能过剩和亏损行业贷款管理,有效控制化工(含煤化工)、电解铝、造船等“两高一产能”行业贸易融资授信总量,和钢,逐渐减少平衡或选择机会退出;严格做好客户分类清单系统管理工作,将分类结果与国际业务产品的信用政策、产品政策、定价政策等有效衔接;

二是继续发挥贸易融资产品“小、快、活”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动态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后续国际业务进行实时预警。在贷后管理环节对存在的疑虑进行验证,跨行联动与传统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防范相协调。,深化客户信用风险综合防控。

三是加强对外部数据信息的跟踪,事事推论,联防联控。国际业务的贷后管理不应继续依赖信用体系。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加强行业和企业动态的跟踪预警;

(二)加强贸易背景调查,强调贸易融资自付

一是避免对客户的贸易背景进行表面检查。银行对传统国际业务和贸易背景审查的动机有限,在传统的政策管理体系中,银行的国际业务和贸易背景审查过于依赖外汇管理政策规定的审计措施,导致更多停留在文件表面的真实性审查,忽略了更深层次的调查工作。让“融资贸易”流行起来,因挪用融资资金而增加国际业务的信用风险。

为加强行业背景调查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落实贷后管理现场检查措施。在贷后管理中的非现场检查环节,通过现场检查的方式充分验证了对企业生产经营、上下游销售等情况的全面了解。确保您的贸易融资金额和期限与您的实际需求相匹配,避免资金被挪用。

二是加强贸易融资产品管控,避免贸易融资“自掏腰包”设计。目前,进口贸易融资的催收往往在产品申请过程中被忽视,客户的销售催收缺乏跟踪,导致贸易融资无法自偿。客户在办理贸易融资时,应将其销售还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由银行控制。缺乏自付管理使得贸易融资的风险敞口与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敞口更加一致。

对于进口贸易融资,应加强对客户下游销售合同的审核和付款控制。贸易融资的偿还原则上应来自下游销售。对于未能通过销售回扣偿还融资的企业,要加强对其贸易背景真实性的调查,防患于未然。

三是加强套利交易筛查,审慎介入高风险套利交易。“8.11汇改”后,人民币三天贬值1000点,让很多外汇套利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由于套利交易存在合规管理压力隐患,在监管控制下容易导致原始资金链断裂,加大了此类业务的信用风险。因此,应加强对此类交易的认定,对使用高风险授信额度下的贸易融资进行套利的客户,应谨慎介入甚至逐步退出,避免因企业套利交易导致交易量膨胀而带来额外信用风险。裸露。

(三)从“业务发展三原则”入手,加强对客户需求的全方位调研

《业务发展三项原则》的相关要求不仅要停留在合规需求层面,更要从信用风险防控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客户和业务背景的了解,深入把握融资客户的需求。“了解你的客户”和“了解你的业务”使商业银行能够更有效地识别贸易融资和融资贸易,防止客户道德风险转化为信用风险。

二、重新审视合规风险防控措施

在这个阶段,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地关注利益而忽视合规性。合规风险防控未能在整体工作中占据主要比重,也导致部分商业银行违规频发。

国际业务方面,自“控外流”监管以来,客户套利和跨境资金外流的需求从未如此强烈。其中,NRA账户“内购结汇”、转口贸易错币收付汇、虚假转口贸易逃逸资金、虚假境内企业逃境外借款、以虚假ODI投资逃避资金的现象层出不穷。其中,部分商业银行对客户此类业务需求存在的合规风险视而不见,导致监管政策和窗口控制措施用尽,

此外,商业银行传统的合规审查方式也难以适应当前的监管形势。例如,2016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对一家商业银行进行现场检查发现,在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转出口业务的过程中,虽然合同、发票、运输单据已留存、运输单据已查询,但由于客户贸易背景不切实际,本行“业务发展三原则”尚未落实到位。该银行受到处罚,也是由于将合规要求保留在纸上。

商业银行必须认清监管措施逐渐趋严的现状,进一步加大对合规经营的重视。一是继续加强对外汇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业务基础审核和数据统计质量;其他原因造成的监督处罚将在后续处理,杜绝一线营销人员重绩效轻合规现象的发生。

三、加大对市场风险的重视

随着商业银行和客户对国际业务的偏好发生变化,前期的小额贸易融资逐渐变得不那么明显。反而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规模逐年扩大;另一方面,“8.@“十一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较以往明显加大,汇率风险凸显。

商品价格风险和客户汇率风险应纳入银行市场风险防控范围。一方面,银行应利用对客户进行营销的契机,加强市场风险防范培训和宣传,从源头上降低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合理合规的衍生品向客户推荐规避汇率风险。建议贸易融资客户采取适当的对冲措施对冲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银行应通过风险线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外币资产的市场风险管理。对于人民币贬值带来的风险敞口增加,应及时调整系统数据,加强公司管理 s 后续业务。化解可能的市场风险。

四、提升国别风险防控水平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中的国别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只有部分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国别风险防控措施,包括国别风险预警、国别风险限制和其他控制。方法。然而,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缺乏国别风险控制措施。除出口贸易融资外,信用担保融资可用于缓释国别风险。保理等服务贸易项下国际业务缺乏有效的国别风险防控措施。

近期,行业中国家风险敞口较大的是“中建-巴哈马”项目的未完待续。从表面上看,业主和承包商在项目成本控制、项目运营收入、银行在买方信用贷款前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但更深层次是银行对项目所在国的国别风险管理不足。

因此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当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时,商业银行及时建立国别风险防控体系,对交易对手或项目所在国的国别风险进行限额控制。不同的融资方式。,使整体业务风险可控在合理范围内。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既有“危”,也有“机”。只有不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合规经营,才能持续实现银行国际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