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2016年至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个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数

时间:2022-04-29 12:02:41来源:网络整理

王震等

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省(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江苏省台州,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浙江台州,安徽合肥、芜湖省,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

一个地区能否实现高质量的创新驱动发展,取决于技术创新背后的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不仅要带动研发创新,还要带动产业创新。本报告基于AHP-EVM模型构建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衡量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标。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载体, 科技创新 基于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等4个专项(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 2016-2020年各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

一、总体评价

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呈现四个层次。根据2020年综合评价结果,四个等级分别为:第一等级为上海,综合指标得分在0.7以上,可定义为领先城市;第二层次包括南京、杭州、苏州和合肥。 ,综合指标得分超过0.4,可以定义为核心城市;三级有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扬州、镇江7个城市,综合指数得分超过0.25,可定义为重点城市;第四层有15个​​城市,可以定义为一般城市。

不同等级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上海在27个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其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得分高达0.717,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具有领先优势。显然,它是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头羊”。二线城市受益于省会城市的优势和靠近上海的大都市区的优势。它们是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的中流砥柱,对周边城市具有中心辐射作用。三线城市受益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创新布局。它们是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的后起之秀和潜力空间。四线城市的产业结构普遍比较传统,农业影响还是很大的。

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空间分异的特点是:一方面,上海、南京、合肥及其周边城市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力的高价值连片区。 另一方面,围绕上海或省会城市形成上海-苏州-南通、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合肥-芜湖、杭州-宁波城市群,科技创新动力强劲。与2016年相比,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空间分异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城际梯度扩散和动态收敛趋势“十三五”时期长三角城市群不一样。不明显。 2016-2020年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舟山市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排名提升幅度最大,上升了5位。安徽芜湖、马鞍山等城市排名也有明显提升,而江浙盐城、台州、金华等城市排名下降。

二、分层比较

整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具有明显的层次特征。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必须深刻把握这些层次特征。对龙头城市和核心城市,要进一步增强引领和核心实力,激发和释放辐射力和外溢力;对于重点城市和一般城市,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提升科技水平。创新驱动要依托龙头城市和核心城市的创新优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1.领先城市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领先城市,在三个方面展现出领先城市的特征。

一个是技术创新投资的领先者。上海在研发投入和创新基础设施方面表现突出。 2020年,上海研发总投入将达到1525亿元。它是27个城市中唯一一个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远高于其他城市。 2020年,上海研发强度将达到4.0%,排名第一。在人力资源投资指数方面,上海排名第二,低于南京。上海每万人研发人员数量和每10万城镇人口研究生数量均低于南京。上海研发人员总数超过29万人,远高于南京。

二是技术创新载体的引领者。上海科技研发载体和创新培育载体高度集聚。高等院校、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科技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等均在上海呈现出高度集聚和高水平。专业。而且,这些科技创新载体不仅具有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的功能,而且还发挥着积极的对外辐射和引领作用。

三是科技创新领先。 2020年,上海拥有国内授权发明专利22735件,发表科技论文38844篇,技术合同交易额18.15.27亿。在数量和规模上,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当然,上海在科技创新表现上并没有明显领先,主要是因为上海的投入产出表现不佳。虽然上海的论文、专利等科技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较高,但过多的研发投入降低了投入产出绩效水平。

2.核心城市

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城市。上述核心城市也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科技创新投入上有核心实力。四大核心城市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与上海仍有一定差距,但与二线城市相比优势明显。例如,平均研发支出是一线城市的两倍以上。

二是在科技创新载体中具有核心地位。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科研开发优势明显。由于苏州工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空间的支持,苏州在高新技术产业指数得分中位居榜首。苏州、杭州、南京在载体创新和培育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

第三,对科技创新产出具有核心影响。南京的科技研发成果,苏州的转型和产业化成果突出。 2020年,南京在国内授权发明专利、科技论文和技术合同交易量方面仅次于上海,苏州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人均数量上均排名第一。

在科技创新表现方面,核心城市表现存在差异。南京市科技创新绩效指标得分排名第一,是表现最好的。杭州带动转型的表现主要受人均工业增加值偏低的影响。苏州和合肥的科技创新绩效略逊于科技创新的投入、载体和产出。

3.重点城市

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扬州、镇江七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的重点城市。这些城市交通条件好,高等教育基础好,已经具备产业发展的专业集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重点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大多存在结构上的不足,但总体上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提升。与核心城市相比,重点城市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但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2016-2020年,重点城市研发投入年均增速基本在10%以上。重点城市中,无锡、宁波、常州在研发投入、人力资源、基础创新等方面发展较为均衡。芜湖投入基础创新,镇江、扬州投入研发,南通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 .

第二,技术创新的载体相对薄弱。高校、国家平台、创投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在龙头城市和核心城市。重点城市中,芜湖、常州、镇江的科技创新载体排名明显落后于综合指数排名。南通和无锡分别在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和创新孵化载体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主要得益于与上海和苏州的密切合作。 .

第三,科技成果输出具有优势。芜湖、无锡、宁波、南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表现较好,特别是芜湖位列第三,超过合肥、南京、杭州。芜湖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高,但人均表现优异。镇江、无锡、宁波有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体现在科技研发成果指数排名相对稳定。

第四,技术创新表现参差不齐。芜湖、扬州和镇江在科技创新绩效指数中排名较高,其中芜湖表现尤其出色,仅次于南京。无锡、宁波、常州、南通在投入产出绩效排名中均相对落后,反映了投入在加速的同时,产出增速却没有跟上。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值的产业比重,以支持带动转型绩效的提升。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震

杨帆,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转载自《长三角观测》2021年11月号(总第115期))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