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吴晓求:金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判断的标志是什么?

时间:2022-06-23 10:01:27来源:网络整理

文字 |吴晓秋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判断标志是什么?什么样的金融改革符合现代金融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推动金融变革的力量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秋教授认为,金融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三大动力,分别是“去中介化”机制、科技力量、开放和开放。国际化。现代金融不是复制历史,而是不断创造历史。以下是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的演讲。

金融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判断标志是什么?什么样的金融改革符合现代金融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推动金融变革的力量是什么?这个应该有很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创新是立国之本,尤其是大国的金融活力。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否定今天的金融创新。金融是一种制度供给,最好的检验是看它能否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包括投资者和金融需求者的需求,能否满足日益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这是金融体制或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结构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

金融改革的深层动力来自社会需求

金融的转型来自需求的拉动。高效的金融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社会和投资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来自金融家还是投资者,这种金融都是有效的金融。但要实现金融高效,必须创新制度和产品,改变机制和结构。金融变革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说来自实体经济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如果说金融创新只是一种完全的自循环,而实体经济根本不需要,这不是创新,而是泡沫、金融游戏,甚至是庞氏骗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金融的认知存在很多偏差甚至错误。许多人不了解现代金融、金融的未来以及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有些人认为金融是经济的附庸。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向那些没有前途的企业放贷。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理解。不要以为救人就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现代金融最重要的使命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代金融的本质是展望未来,而不是过去。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金融的理解更侧重于过去,认为过去的经验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金融领域,过去的经验需要总结,但不能就此止步。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未来会发生什么,一个可行的金融必须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金融。

现代金融不是复制历史,而是不断创造历史。在现代金融的视野中,历史不一定是未来的标杆。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全国性的学术论坛上专门讨论了现代金融的精髓。我特别强调,现代金融的本质是创造资产流动性。过去,观察金融运行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家庭储蓄存款是否每季度都在增加。如果没有季度增长,或者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人们担心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银行将出现流动性问题。表面上看,这个说法似乎很合理吴晓求:互联网金融的生存逻辑,理论结构和监管准则,但深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存在疑问:如果居民收入扣除经常性消费后的剩余部分,越来越多的居民储蓄存款进入商业银行、金融结构将无法改变。

市场需求要求金融功能多样化。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他们需要金融来提供多样化、自由选择和自我配置的资产。这些资产在回报和风险的不同结构水平上相匹配,这是一个复杂的风险组合。因此,居民收入增加后的金融需求呼唤金融市场化改革。需要金融来为有效的投资组合提供流动、透明的收益和风险匹配的资产。人们生活的改善,不仅需要当期收入的增加,还需要存量收益变成存量资产后的增值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存量资产增值机制。

“去中介化”是金融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根本动力

在金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去中介化”是最基本的力量。所谓“去中介化”,就是绕过金融中介,通过市场平台完成投融资活动。 “脱媒”的结果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金融改革的内在原因,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者。

事物的本质变化来自于结构的变化,而金融功能的变化来自于金融结构的变化。如果结构改变功能,结构不变,财务功能不会升级。中国金融必须找到结构性变革的路径,而“去中介化”是金融结构性变革的最重要动力。金融开始以融资为主,或从传统媒体融资,逐步向市场化融资和财富管理转型。财富管理的本质是风险管理。从中介资源配置到风险管理,这是金融功能的升级。现代金融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孵化未来。为什么要孵化那些高科技公司?为什么中国资本市场需要进行注册制改革?这是因为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着眼于未来,而不是过去。未来代表希望。不确定性与投资价值有着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成功的投资者不会投资过于确定的公司。所谓的成功投资者主要关注的是不确定性。

在实践中,我们对金融“去中介化”的认识并不深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对金融“去中介化”有曲解。现实生活中,居民储蓄存款已经减少,因此需要想方设法甚至防止金融“脱媒”,以增加居民储蓄存款的吸引力。事实上,只要金融市场发展起来,功能就会开始转向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这实际上是金融功能的一大进步。全球大国,其金融将走“去中介化”或市场化道路,区别仅在于“去中介化”程度。金融改革的规律和趋势不会因国而异。金融“脱媒”的速度和程度会因国家和制度而异,但趋势不会改变。

科技是提高财务效率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一方面,金融“脱媒”正在推动金融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科技的力量也在深刻影响着金融业态的转变和效率的提升。

科技对中国金融的结构调整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金融“脱媒”有利于金融功能的完善和转变,那么科技的力量将大大提升金融的效率。从传统到现代,金融的核心是金融功能的转变和发展。与之相匹配,还必须提高财务效率。如果它效率低下,就很难说它是现代金融。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提高财务效率?唯有科技的力量。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技术,即金融科技。当金融科技将金融变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新业态时,科技金融应运而生。

金融科技是一种工具,科技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属于第三金融业态。第一种金融业态是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等传统业务,解决货币的流动性问题。第二种金融业态是资本市场,通过“去中介化”解决资产流动性;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未来收益转化为流动性强的可交易资产,为社会创造资产流动性。资本市场规范了资产,完成了资产形态的转变,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和突破。在中国,这还不够。我们使用非常真实的资产进行证券化。事实上,有很多专利和技术可以证券化。这与庞氏骗局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要把握规模,有时离风险只有半步之遥。

科技植入金融,主要是解决金融效率问题。金融效率分为金融普惠和金融服务便利两部分。

首先,金融包容性。受经营半径的影响和经营原则的制约,传统金融难以服务小微客户。从本质上讲,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有权要求与其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大客户有规模,可以享受到好的服务,小客户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服务,或许价格会更高。科技金融成为新的金融业态后,可以有效服务小客户。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中客户的下移有着根本的不同。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结构没变,客户下移了,风险筛查机制没变。次贷危机是内生的。如果引入金融科技来解决市场交易的信用筛选,就有可能将客户延伸到“长尾客户”(编者按:“长尾客户”是指个人拥有并能控制的资产往往很小)在规模客户群中)。

如何建立新的信用筛选机制?主要是通过大数据平台来实现,科技金融有这个功能。因此,应肯定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小微企业贷款和小客户贷款。对此类新型金融业务企业,应采取新的标准和监管方式。中国金融业不断创新,但中国金融监管创新相对不足。它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还在使用一套相对落后的监管标准。不可能按照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对所有金融活动进行监管。不同的金融形式应使用适合其风险特征的监管指南。商业银行以资本监管为主,资本市场以透明度监管为主,科技金融应以科技信用筛选能力监管为主。

金融在创新中发展,金融监管必须跟上。有必要研究不同金融业态所产生的风险特征和规律。一切监管都是为了控制风险的扩散,但前提是要对不同金融业态的溢出来源、性质、结构和可能性进行透彻分析,才能制定相应的监管指引。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不知道原因就不能开药方。比如新冠肺炎看起来像流感,很多医生开始认为是流感,因为它的流涕、咳嗽、发烧等症状与传统流感非常相似。但经过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与传统感冒的病理机制完全不同。这是研发新疫苗的前提,也是未来研发特定药物的基础。金融监管也是如此。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新业态的风险,应进行科学分析,寻找风险产生的机制。不要让蓬勃发展的金融创新回归单一的监管方式。

金融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功能的提升,更在于效率的提升。金融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就需要打造多元化的产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满足日益复杂多样的金融需求。这样的金融是好的金融。如何实现良好的理财?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金融效率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普惠金融。科技植入金融后,金融的普惠性将大大提升。

二是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传统金融有时是不友好的。比如客户病重,已经在ICU,需要到现场核实身份。虽然这种做法没有错,但它首先不是一个好的金融。这些问题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

此外,科技金融带来了支付体系的变革,引发了支付方式的变革。这是中国金融引以为豪的创新。好的金融是为了让消费者感到方便、安全和低成本。成本既是有偿成本,也是时间成本。有的网上银行设计了两三个密码,设计的验证码也是歪的。如果你犯了错误,你必须重新开始。这都是时间成本。

开放和国际化是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去中介化”的机制和科技的力量非常重要。除了这两股力量之外,还有第三股力量,开放和国际化。现代金融必须是开放金融。封闭式金融几乎不是现代金融。现代国家的金融终将开放。中国金融开放的最终目标是把中国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脱媒”的结果极大地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开放使资本市场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可能。

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我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本币必须可以自由交易,这是基本前提。如果人民币不是可自由交易的货币,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改革,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的金融问题非常复杂,可以波及全身。中国金融开放存在一个瓶颈,即人民币自由交易改革尚未完成。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不是一种可以自由交易的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包括四个方面:信用交易、定价功能、国际支付结算、财富储备。前提和逻辑出发点是人民币可以自由交易,可以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自由交易,从而形成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价值中心。在人民币自由贸易改革尚未完成的前提下,试图用人民币为全球商品定价是不现实的,试图实现人民币的国际支付清算功能也是不现实的。试图实现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功能也是不现实的,难度更大。起点未完成,后续功能难以实现。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金融开放模式。中国金融开放路径如何选择?大家都知道金融自由化的“不可能三角”。对于这个“不可能三角”,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所谓“不可能三角”,是指货币政策独立、资金自由流动、汇率机制稳定,这是不可能的。这里没有最优,你不能选择所有三个,你只能是次优的。我们要相信,即使人民币可以自由交易,短期内也会出现波动,但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价值中心,在波动中逐渐收敛。我和同事合着了一本名为《股市危机——历史与逻辑》的书,专门分析了全球货币开盘后的走势。其中,日元是最好的。在日元国际化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价值中心,逐渐收敛到1美元兑100日元左右。我相信,人民币国际化改革之后,价值中心会趋同。要实现这一趋势,必须具备经济可持续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等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制,把法制建设放在首位。规律是市场预期的基石。英国似乎在不断衰落,但它的金融市场仍然非常强大,它仍然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因为它拥有良好的法律体系。现代金融的许多制度框架和法律精神都来自英国。法律制度的核心是法律观念,不完全是法律规定。我们喜欢把法律条文写得完整而丰富,但我们在灵魂深处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往往文件高于法律。法律的思想和法律的精神是最重要的。有了法律的精神吴晓求:互联网金融的生存逻辑,理论结构和监管准则,法律就会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它的平等性。因此,在金融开放中,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

二是契约精神。市场经济的纽带是契约。契约精神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主体平等,在不平等条件下签订的合同难以执行。第二层含义是严格执行的精神。我们都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改进。

第三是透明度。市场的稳定与不稳定在于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是否真实。这是“三公”原则的基石。所谓“三公开”就是公开、公正、公平。为什么要把宣传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公开才能保证公平公正,保证交易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正。

如果我们遵循上述原则,中国​​的金融就能实现现代化。我们现在很多软条件都不完善,所以我们要努力。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我们设定的伟大目标一定会实现。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