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全球金融危机深刻暴露全球银行业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22-04-25 11:04:36来源:网络整理

文/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硕士黄娇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受宏观金融形势变化、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体系、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等因素影响。风险管理。因素影响。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审慎、差异化的监管体系。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应提高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2019年5月,包商银行被接管后,我国中小银行出现明显的信贷分层现象,从而导致流动性分层现象。在央行和监管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后,迫在眉睫的流动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备受关注。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三大特征”之一。 2000 年,巴塞尔委员会将流动性定义为“增加资产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的其他要求”。资金需求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的“心脏病”,一旦爆发,对银行体系、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应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防范。

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中小银行的重要性凸显

贷款拨备率监管标准_现金备付率的监管指标_拨备覆盖率 监管要求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017年7月,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统筹部署新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党的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重点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刻暴露全球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足,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陆磊、杨军(2016)认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越来越重要。研究发现,维护金融稳定始终面临一个实证命题——“不可能的三位一体”),即也就是说,货币当局必须在金融体系稳定、金融创新和零道德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不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当前流动性风险防范越来越重要的形势下,我国将金融稳定的目标作为必要的选择。创新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要摒弃货币政策与维护金融稳定的严格划分,用货币政策调节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结合当前金融风险的特点,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并行不悖。此外,金融机构还应提高抗流动性风险和治理能力。

加强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和防范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一方面,中小银行根深蒂固,是支持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底现金备付率的监管指标,我国458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95%以上属于中小银行,包括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和城镇银行。总的来说,大多数中小银行在业务模式、客户定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所不同,弥补了现有银行体系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民营和小微企业在“融资难”“融资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实施差异化监管,支持中小银行发挥管理层次少、机制灵活、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等优势,稳步推进业务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为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服务,“三农”领域提供更有针对性、普惠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中小银行更容易出现流动性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以包商银行为例。包商银行被接管前存在严重的潜在信用风险。由于公司治理特别是股权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大股东明日集团非法占用资金;负债方使用同业存单进行监管套利;流动性 由于风险监控体系不完善,内外部资金补充更加困难,存在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包商银行的收购也反映了当前部分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负债端创新过度、利用同业存单获取资金等问题。用于投资业务现金备付率的监管指标,以及金融产品的嵌套。在这种情况下,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一旦出现信用风险或声誉风险,流动性压力很可能会跨市场、跨行业扩散,后果非常严重。同时,此次收购事件也打破了银行业的预期,尤其是一些资质较差的中小银行。

综合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是长期的、结构化的,流动性风险已成为金融业的主要风险来源。因此,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

除宏观金融形势变化外,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可从公司治理体系、资产负债结构、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中型银行。

第一,公司治理薄弱

一方面,部分中小银行存在“无主”问题:一是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对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仍有控制权;二是部分中小银行股权分散,缺乏实质性控制。股东容易出现“内幕控制”问题,降低公司治理效率,积累风险。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银行由大股东控股,部分民间资本通过股权安排实现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控制,将中小商业银行视为提款机,利用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股权质押套现。 近年来,利用中小银行套现等违法案件频发。如果包商银行被大股东控制,明日集团持有公司89%的股权,大量资金被集团非法占用。这充分暴露了中小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短板。

公司治理结构“形似神非”。尽管大部分中小银行已基本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三会一层”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但机制尚不完善。运行顺利。一方面,银行内部协调和制衡的成本较高,而且包括多重治理结构,不仅是新治理结构“三会一层”的制衡,而且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以及董事长与总裁之间的协调。沟通和协调成本也很高。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银行职责分工不明确,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管理职责重叠或形成真空,易造成管理混乱,降低效率。的公司治理。此外,部分中小银行是行长意志而非体制治理,“三会一层”等制衡机制无用。

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资产方面可以从效率和结构的角度来看待。一方面,部分中小商业银行资金利用效率低。 2012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高杠杆、高排放企业缺乏短期现金流,尤其是“僵尸企业”的退出,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 2012年至2018年,中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上升,影响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中小商业银行借助金融投资业务实现了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例如借助各类资产管理计划、同业业务、信托和其他跨金融业务。特别是同业业务发展过快,与信贷资产相比,同业业务占据的风险资产较少,部分城商行同业业务占比已超过贷款业务。金融投资产品层层嵌套,实现监管套利,产品结构日趋复杂。由于资金流向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加之资金去向不明,存在金融风险重叠隐患,市场主体关联性增强。权责不明确,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的传染。

拨备覆盖率 监管要求_贷款拨备率监管标准_现金备付率的监管指标

从负债看,中小银行资金渠道有限,主要是存款业务和同业业务。但由于其规模小、区域经营等缺点,吸收存款的能力有限,仅通过存款业务难以满足资金需求。 2013年,我国参照大额可转让存单(CDs)推出同业存单。同业存单不仅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还可以让银行获得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吸收的资金无需缴纳准备金,还可以规避宏观审慎评估(MPA)评估同业负债的优势。 2014年以来,中小商业银行利用发行同业存单扩大资产规模,同业存单市场存量呈爆发式增长。然而,同业存单逐渐成为监管套利的工具。中小银行“卖空买多”套利,利用同业存单获取资金进行外包投资,造成对同业存单的高度依赖,容易出现潜在的流动性问题。

三、流动性风险监控不完善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前期存贷比、流动性缺口率、超额准备金率等指标可有效发挥流动性风险监测作用。但随着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原有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2013年6月,我国银行间市场经历了流动性紧张时期。这种被称为“钱荒”的现象暴露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 2014年1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实施,规定了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率三个监管指标。 2015年9月,随着《商业银行法》的修订,银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将存贷比监管指标调整为监测指标。指标,正在加强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它在调节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2015年出台的试行办法也有其局限性:流动性覆盖率仅适用于监测大型银行(资产规模≥2000亿元)和中小银行(资产规模<200亿元)缺乏流动性风险监控。有效的指标。

2017年12月,银监会修订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半年后,《办法》正式发布。 《办法》引入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匹配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等指标,特别对中小银行流动性提出了监管要求。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包括流动性缺口率、银行间市场负债率、超额准备金率等,未能从动态角度全面审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因此提出盘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加强流动性风险动态调整;但仅依靠流动性风险指数监管,缺乏银行风险意识、预警意识和对可能导致特定风险的情景和事件的应急预案。部分中小银行未能按时披露年报数据,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明显下降,同业负债占比逐步上升,这些都表明中小银行银行存在流动性风险的概率很高。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对策

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流动性风险成因,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提供增量支持,完善审慎差异化监管体系。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应提高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拨备覆盖率 监管要求_现金备付率的监管指标_贷款拨备率监管标准

立足监管视角,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监管框架

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体系,努力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金融危机前,主流央行以货币政策为主,以稳定物价为政策目标。但金融顺周期和跨市场风险传染是金融体系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采用宏观审慎政策进行监管。根据金融体系“不可能三角”和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来源,运用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应对金融顺周期和市场风险传染。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来看,两柱监管框架也离不开微观审慎监管基础。银保监会、证监会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个体金融机构风险防范。但是,单独监管的微观审慎模式很容易导致监管套利。近年来,影子银行、表外资产、金融控股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等监管套利行为多发,导致一系列内幕控制和关联交易突出。问题。因此,“一银两会”要在职责明确的基础上,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中小型银行负债来源窄,成本高。因此,货币政策工具可用于定向滴灌,可利用差异化准备金、定向降准、再贴现、贷款便利化等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中小银行流动性提供增量支持,推动中小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同时,扩大再贴现、借贷便利工具等融资质押品范围,将同业存单纳入合格质押品。公开市场业务可适度放开,向优质中小银行进一步放开,以获取成本更低的负债。

同时,从监管层面,在审慎监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引入“监管沙盒”概念,实施差异化监管,减轻中小银行监管负担,支持中小银行监管。促进金融业务和服务创新。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中小银行资本的补充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上市,发行混合债券等创新金融产品,利用资本市场补充资金,增强未来发展的稳定性,更好地承受流动性。风险。同时,支持和鼓励中小银行加强和深化合作,如建立流动性互助机制、以联合贷款模式提供信贷服务等,有效管控和分散风险。

站在银行的角度,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础上,应采取多种措施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尤其是对经营货币和信贷的银行业而言,是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下一步,银行业应从股东资格、关联交易、组织架构等方面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一是对股东资格实施穿透式监管,提高银行股东准入门槛,杜绝将银行用作“提款机”;二是明确关联交易的范围和流程。对于银行或金融控股集团,应注意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风险隔离,降低关联交易风险,防止控股股东进行不公平关联交易;三。优化组织架构和业务架构,实现“三会一层”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制衡机制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

现金备付率的监管指标_拨备覆盖率 监管要求_贷款拨备率监管标准

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资产端可以从提高效率和优化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退出对僵尸企业贷款等无效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进一步合理压缩同业业务,减少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提高贷款比重。比如,在普惠金融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回归本源,聚焦信贷业务,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在服务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实力和发展质量,降低流动性风险。隐患。债务方应积极争取一般存款,特别是要努力提高零售客户的零售存款比重。同时,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获得长期资金。另外,要合理压缩使用同业存单,增加可利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合理使用同业存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而不是作为监管套利的工具,避免“借短放长”的长期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隐患。

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三委一层”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报告途径,建立相应的考核问责机制,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将情况纳入资金业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考核,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二是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和有效监督机制。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各种违规、舞弊和高管腐败,另一方面对已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事件提供控制措施,对风险事件进行梳理,建立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低限度。三是完善流动性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计量现金流缺口。该系统包括压力测试功能,通过假设流动性风险的实时场景来提供有效的应急计划。

优化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一方面,要根据业务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选择合适的监管预警指标,同时结合其他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完善监管指标体系。 ,明确各项指标的监测频次和预警限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动态监测意识,将资金运行过程纳入监测体系,强化流动性监管和监测指标框架下的日内流动性风险监测意识和机制。例如,头寸充足率结合净资金流量、支付倍数、资金吞吐量、头寸比率等指标,及时监测流动性风险状况的动态变化。

此外,监管部门应特别关注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现象和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具体情景或事件,前瞻性地分析预测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早做出预警,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例如,关注信息披露不及时、同业负债比例高、发行同业存单成功率低的中小银行,提高预警意识,提出应急预案.

总结与展望

一句话,中小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生力军。包商银行的收购反映了当前部分中小银行的通病,暴露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不足和问题。因此,应高度重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要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审慎差异化监管,为中小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中小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还应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一是中小银行要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解决内部控制人等问题;二是中小银行要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流动性风险检测体系。同时,要特别关注流动性风险概率较高的银行,吸取以往风险处置的经验教训,形成更完善的应急预案,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影响。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