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物价形势在多个层面出现分化,客观分析明年物价走势

时间:2022-10-02 10:01:22来源:网络整理

2019年以来,受国内外相关因素影响,价格形势出现多层次分化。

一是CPI与PPI分化加剧。9月份,CPI同比上涨3%,为2013年12月以来最高;PPI同比-1.2%,为2016年8月以来最低。二是CPI内部存在两级分化,即食品价格与非食品价格的分化,的食品价格。三是PPI内部分化明显,即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五个月下降,而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

正确认识当前价格形势,客观分析明年价格走势,选择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对于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开展宏观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肉价格上涨趋势或延续至2020年一季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老百姓的肉类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猪肉的需求相对逐渐减少,而对牛羊肉和水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生猪养殖供应量缓慢下降是正常的。但由于生猪生产周期和非洲猪瘟的双重影响,今年以来库存大幅下降,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严重。目前,生猪存栏数和繁殖母猪数仍呈快速下降趋势。9月底分别为1.92亿和1913万,继续创下2009年开始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2011年至2012年,生猪存栏数和繁殖母猪数的历史最高点分别达到4.76亿和5000万头。2018年底,生猪存栏和种猪存栏量仍分别为3.2亿和近3000万头,9个月下降40%,未来几个月猪肉可能会加剧。市场供不应求。

截至10月17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已升至45元/公斤以上,同比上涨130%,猪肉零售价格涨幅可能进一步扩大。目前CPI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70%左右,未来有望上涨,高点可能在90%以上。猪肉价格的上涨带来了牛羊肉鸡蛋等替代食品价格上涨的预期。目前牛羊肉批发价格分别为68元/公斤和67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16%和20%,未来涨幅可能达到30%以上。

近期,多措并举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大量储备肉入市,增加猪肉进口,大力鼓励生猪养殖,有利于平衡猪肉供需。10月以来,猪肉价格环比涨幅有所放缓。. 2018年进口总量为156万吨,仅占猪肉消费量的2.8%。虽然未来我国会增加猪肉进口,但猪肉供需缺口难以填补,扩大养殖规模才是解决之道。猪肉供需结构失衡的关键。目前猪粮比价高达15倍,远超5.5的盈亏平衡点,达到罕见的2.5倍,这将激发养猪业的积极性,养猪业有望逐步完善。由于生猪养殖周期为6个月左右,生产供应至少要到2020年一季度才能恢复正常,这意味着猪肉价格的上涨趋势可能会持续到明年一季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繁殖母猪的存栏量很低,这将严重影响仔猪的生产。即使出台大量生猪养殖激励政策,短期内可能难以大幅增加库存,因此猪肉供需矛盾问题可能进一步延伸至一季度之后。 2020 年。

二、CPI大幅上涨是周期性现象

除了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CPI上行压力外,目前没有其他因素对CPI有显着推动作用。2019年以来,CPI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拉动,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同比下降至1.5%。食品价格波动较大物价波动以及趋势对投资的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预计到2020年一季度,猪肉价格仍将是推动食品价格和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并将带来牛羊肉鸡蛋等食品价格上涨的预期。由于2019年蔬菜和新鲜水果价格同比涨幅较大,高基数将导致2020年同比涨幅有限。受需求疲软影响,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动力不足,同比涨幅仍有可能回落,不排除近期跌至1%以下。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处于低位,燃料油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明显放松,严控房价仍将是明年的重点工作,住宅价格上涨动力不强。增加消费品进口,降低日用品和汽车进口关税,也将对消费价格上涨起到抑制作用。医疗、教育和服务价格增长势头较为强劲,是非食品类消费价格的主要类别。

由于今年1-9月CPI平均涨幅为2.5%,即使四季度CPI继续上涨,年均涨幅仍将在2.5的区间内% 到 3%。2020年CPI拉尾因素将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上半年拉尾因素可能处于3%左右的较高水平。由于猪肉价格上涨可能会持续到2020年一季度,未来6个月CPI同比涨幅可能会保持在3%以上。如果稳定猪肉市场供应的措施逐步生效,2020年一季度后CPI上涨趋势将有所缓解;如果养猪业仍难以真正恢复,CPI的上涨趋势可能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可见,CPI月涨幅在3%以上至少会维持到2020年一季度,部分月份涨幅可能超过4%。由于本轮CPI的明显上涨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造成的,未来随着猪肉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恢复平衡,第二次后CPI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2020 年第四季度。

三、PPI持续下行趋势或放缓

PPI连续三个月负增长,降幅逐渐扩大,表明工业通缩压力似乎已经显现。目前,外部环境没有根本好转,内需不太可能明显增强,投资增速处于低位,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放缓,需求拉动PPI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明显,维持在低位,对工业品价格上涨影响不大。下游消费需求疲软,对工业生产环节带动作用有限。需求疲软导致 PPI 新涨价乏力。今年10月和11月的翘尾因素为年内低点,PPI可能继续负增长。今年1-9月PPI平均涨幅为-0.3%,预计全年涨幅可能为-0.5%。

根据历史经验,投入因素对PPI的影响更为明显。今年PPI持续负增长与外部环境有较大关系,明年外部压力和风险可能会有所缓解。目前,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年底后逐步缓和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明年。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生产和投资的影响可能会减弱。2019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负面影响的逐步显现,1-9月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累计同比增速已降至-0.1%,与此同时,制造业投资明显下降。说明外部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明年外部不确定性降低,将为我国出口和制造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好转,将推动PPI在明年二季度后逐步企稳。

自9月PPI止跌回升以来,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品种有所上涨。如果外部不确定性减少,随着稳增长、扩内需政策逐步落地,将推动企业生产适度改善,PPI持续下行趋势或将逐步缓解。逆周期政策以基建投资为主,可能导致相关工业品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国内工业品价格整体继续陷入通缩的风险。预计2020年上半年PPI负增长趋势或将持续。随着PPI环比逐步企稳,

四、目前的价格缺乏全面上涨的动力

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投入因素、需求上升和流动性扩张。目前,这三个因素都是薄弱的。尽管CPI已经上演上行压力,但2020年我国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从输入因素看,在贸易保护主义肆虐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大宗商品价格和原油价格承压,上行动力不足。近期,CRB综合指数已跌破400点,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价格均呈下跌趋势。预计全球经济放缓将削弱石油需求,国际原油价格处于每桶60美元以下的低位。受北美增产持续影响,2020年原油、天然气价格难以大幅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传导至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工业品价格不会因进口因素而大幅上涨,最终会影响消费者的价格走势。当前和未来阶段,输入性通胀压力相对较小。但我国原油依存度较高,需注意国际地缘政治对原油生产的影响,可能影响我国原油进口。

从需求因素看物价波动以及趋势对投资的影响,当前国内投资需求相对疲软,消费需求基本稳定,对价格的拉动作用不强。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过去以粗放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基数大、地方政府债务水平高、融资紧张等因素阻碍了基础设施投资的明显回升。在外部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环境下,制造业投资低位徘徊的趋势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随着开发商购地增速放缓和建筑安装规模的放缓,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逐步回落。2020年投资增速难以大幅提升,钢材、建材、水泥等产品需求不会明显增加,难以带动价格大幅上涨。制造业生产预计疲软,工业品需求相对有限。最终消费需求基本稳定,这将直接影响到消费价格上涨势头,不太可能发生明显变化。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逐渐下降。2020年投资增速难以大幅提升,钢材、建材、水泥等产品需求不会明显增加,难以带动价格大幅上涨。制造业生产预计疲软,工业品需求相对有限。最终消费需求基本稳定,这将直接影响到消费价格上涨势头,不太可能发生明显变化。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逐渐下降。2020年投资增速难以大幅提升,钢材、建材、水泥等产品需求不会明显增加,难以带动价格大幅上涨。制造业生产预计疲软,工业品需求相对有限。最终消费需求基本稳定,这将直接影响到消费价格上涨势头,不太可能发生明显变化。且难以带动价格大幅上涨。制造业生产预计疲软,工业品需求相对有限。最终消费需求基本稳定,这将直接影响到消费价格上涨势头,不太可能发生明显变化。且难以带动价格大幅上涨。制造业生产预计疲软,工业品需求相对有限。最终消费需求基本稳定,这将直接影响到消费价格上涨势头,不太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流动性方面,2020年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基调。CPI运行与货币供应量增速密切相关,M1、M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 CPI 同向波动有比较明显的关系,比 CPI 提前半年左右。近10年,M1、M2、社会融资规模平均增速分别为13.4%、14.5%、18%,而2018年只有1.5%、8.1%、9.9%,处于历史低位,不会抬高价格水平。2019年以来,货币政策稳中有松。6月末,M1、M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4.4%、8.5%、11%。虽然比去年底有所上升,但仍远低于过去 10 年的平均水平。截至9月底,M1、M2和社会融资增速分别为3.4%、8.4%和10.8%,较 6 月底略有下降。以相对较低的增长率。为加大逆周期调整、稳增长,明年可采取多种方式,保持国内宏观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策基调下,未来我们仍将坚持不搞货币刺激和泛滥的总体政策导向,不采取措施大幅释放流动性。2020年货币供应量增速或温和加快,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目前,一些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供应收缩,而不是典型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尽管CPI可能连续几个月高于3%,但这只是少数食品价格异常变化所致;综合考虑核心CPI低位、非食品价格回落、PPI连续负增长和跌幅扩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回落,表明实体经济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需求放缓。从进口、流动性和需求因素来看,即使猪肉价格上涨继续拉动CPI上涨,今年年底和明年也不存在整体通胀风险。现在和未来,货币政策要从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稳定增长为首要政策目标,避免价格结构性扰动制约货币政策运行空间,加大逆周期调节、稳增长,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实际市场利率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五、以“反替代”效应促进猪肉市场供需平衡

猪肉是我国大部分居民最重要的肉类食品,而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是当前CPI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保障猪肉供应,促进猪肉市场供需平衡,既是平抑价格波动的关键,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目前,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是非洲猪瘟疫情与猪肉价格上行周期叠加造成的。恢复猪肉市场供需形势,需要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措施。

短期内,重点是填补猪肉批发和零售的空白。解决供不应求问题是短期内稳定猪肉价格的关键。由于生猪补、宰、供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保证市场稳定需要多方面做。一是加大保留肉市场投放力度。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央和地方肉类储备体系,拥有规模较大的猪肉储备,可以起到应急供应和一定的市场调节作用。尤其是在春节、国庆等重大国庆节假日期间,要加大储备肉投放力度,确保市场猪肉供应均衡。二是增加猪肉进口。虽然进口猪肉在我国猪肉消费中占比较小,但短期内增加进口量有利于缓解阶段性供需矛盾。近几个月来,我国猪肉进口量明显增加。9月份进口16.18万吨,同比增长71.6%。今后应加大进口力度。由于我国生猪产量短期内难以恢复,进口猪肉的快速增长至少要持续到明年一季度。三是加大补贴保障措施。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部分农户损失严重,应加大对受灾农民的补贴力度。四是加强流通销售环节保护。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必然导致囤积居奇、合谋抬高价格等投机行为。应加大对违法者的打击力度。地方政府可以在重要市场开设廉价肉摊,以遏制市场价格过度上涨。

发挥“反替代”效应,遏制肉价上涨。猪肉价格继续上涨后,与牛羊肉的价差继续收窄。目前猪肉零售价略低于牛羊肉价格。当猪肉价格达到或明显高于牛羊肉价格时,必然导致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猪肉需求量减少,牛羊肉需求量减少。将增加。相对而言,进口猪肉的数量相对有限,相应的调节作用也相对有限;但在全球范围内更容易找到牛肉进口来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规模进口。所以,在猪肉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替代品供应,尤其是扩大进口,对猪肉价格波动形成“反替代”效应。当前,适时增加牛羊肉、禽肉等替代产品的生产、进口和供应,引导消费需求变化,这将有助于显着缓解猪肉供应紧张的局面,发挥抗疫作用。抑制了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

长期政策重点是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复苏。面对生猪存栏持续下降,扩大养殖规模是解决猪肉供需结构失衡的关键。非洲猪瘟疫情可能会持续数年。为确保猪肉长期稳定供应,需要加大对疫情的监测和预防。加大猪瘟疫情补贴和保险投入,解除生猪养殖企业后顾之忧,保持生猪生产、运输、销售秩序良好。在生猪养殖用地、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等方面对养殖主体给予全力支持,恢复生猪养殖积极性。

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价格监测预警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消除物价波动的循环。由于价格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对价格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监测,掌握影响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再采取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因此,价格监测和预警对于价格调控非常重要,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次。客观地说,价格监测的范围越大,指标越精细,得到的价格数据就越准确;价格监测频率越高,预警越快,价格变化状态越清晰。目前,各级政府的价格管理部门、一些行业协会、民间组织都在对各类商品的价格进行监控。价格监测范围不断扩大,价格监测的及时性和连续性也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价格监测的覆盖面、及时性和连续性还存在一定差距。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做法,不断完善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确定相对稳定的监测区域、监测点、监测品种,开展持续不间断的价格监测,准确判断价格变化趋势,为宏观调控和相关决策提供全面、准确、持续的数据支持。

二是加强重点商品价格监测,监测重点前移。在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重点商品的监测预警。从我国CPI和PPI的变化历史来看,价格异常波动通常与一些重点商品价格的意外波动密切相关。例如,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对CPI波动有显着影响。因此,要加强对重点价格异常波动的监测预警。当出现异常波动时,需要将监测时间点前移,提前做出应对。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些重要商品的监测体系,如定期监测生猪等农畜产品的价格、存量、屠宰量等数据;监控库存和其他指标。建议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价格监测体系,特别是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影响重要商品供需的相关重要指标的监测,将监测重点向前转移,从而真正提前发现异常的价格波动。做一个预警。生猪等农畜产品的屠宰量;监控库存和其他指标。建议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价格监测体系,特别是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影响重要商品供需的相关重要指标的监测,将监测重点向前转移,从而真正提前发现异常的价格波动。做一个预警。生猪等农畜产品的屠宰量;监控库存和其他指标。建议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价格监测体系,特别是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影响重要商品供需的相关重要指标的监测,将监测重点向前转移,从而真正提前发现异常的价格波动。做一个预警。更加重视影响重要商品供需的相关重要指标监测,将监测重心前移,真正做到提前发现异常价格波动。做一个预警。更加重视影响重要商品供需的相关重要指标监测,将监测重心前移,真正做到提前发现异常价格波动。做一个预警。

三是完善价格监测信息发布制度,稳定市场预期。价格变化通常是市场行为的滞后反应。当价格大幅波动时,供需结构已经失衡。同时,价格也是供需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将导致供给结构进一步变化,导致价格周期性波动。当价格大幅上涨时,会促进生产的快速扩张,供应量的大幅扩张会影响价格下跌;当价格大幅下跌时,会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供应减少会导致价格上涨滞后。为解决此类价格波动问题,一是要提高价格监测信息公开发布效率,让市场及时了解供需情况,及时调整供需情况。目前,我国物价监测数据的信息发布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各部门和机构的监测信息普遍不能及时、全面、持续地发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分析预测预警的准确性。比如猪肉价格波动、生猪养殖等经常出现这样的波动,这就需要完善价格信息的发布,让养猪企业和个人及时掌握猪肉供需形势,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自动平衡调节能力。因此,建议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监测信息发布制度,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可持续性。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国家物价监测工作分析预警专家,刘学志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