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国”祝宝良:宏观调控着力点应放在既保市场主体又扩大内需上

时间:2022-12-24 19:10:13来源:中新经纬

今天,财经视野小溪给大家讲讲来自中新经纬的《祝宝良:宏观调控着力点应放在既保市场主体又扩大内需上》。

中新经纬12月24日电 题:宏观调控着力点应放在既保市场主体又扩大内需上

作者 祝宝良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2022年面对疫情巨大冲击,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国宏观政策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至今,中国经济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发生了一些边际性变化,需求不足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矛盾。企业和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有所恶化,资产负债率都在上升。从消费上来看,2022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储蓄率上升,居民储蓄同比多增6.94万亿元;居民收入下降使得消费低迷。从房地产市场来看,虽然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但销售弱—回款难—融资难—拿地意愿不足—新开工减慢—投资回落的循环还没有明显改观,投资幅度下降很大。从国际环境看,乌克兰危机、美欧加息等因素下,经济出现滞胀的局面。中国外贸从10月份开始已经出现负增长,如果考虑到出口价格因素,实际出口下降速度更快,2023年出口回落压力依然较大。从制造业投资来看,2021年、2022年总体不错,但产能利用率偏低。如果考虑到未来出口的下降,制造业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和预期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第二,市场主体预期较弱。从PMI(采购经理指数)等指标来看,中小微企业困难更大一点。预期转弱不完全是疫情冲击造成的,还有国内一些体制机制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等都是非常正确的,但如何向海外阐释政策内涵,让海外投资者打消疑虑也非常重要。因为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果这两大投资主体的信心不能很好地恢复,光靠财政、货币政策是难以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

第三,财政金融风险压力加大。包括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显现、以及抗疫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带来隐形债务的风险问题等。

第四,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滞胀、中美战略博弈、产业链安全等问题,均对中国经济产生持续影响。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如何应对?

疫情暴发以后,国际上应对冲击有两个办法。一是从供给端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来降企业成本,保市场主体;通过保市场主体保住就业、保住消费和需求。二是从需求端对一些收入下降的职工进行救助,像美国、欧洲开始发钱。

中国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着力点主要放在保市场主体上,保住了就业,就保住了民生。比如,中国小微企业解决了3亿多人就业,其中有1亿个体工商户大概解决了2亿多人就业。保住这部分市场主体也就同时保住了消费,支持他们的收入就支持了消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着力点。因此,过去三年以来,中国主要采取了减税降费,缓税退税,货币政策配合增加对小微企业普惠贷款,加上中国制度优势,疫情防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保市场主体,保住了供应链产业链,并主要通过出口把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相对较快速度。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不拉动消费需求也带来一些问题。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取得成效,但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5%和17%左右?

好了,关于祝宝良:宏观调控着力点应放在既保市场主体又扩大内需上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