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社会主义的普惠金融,还是资本市场的盈利工具?(图)

时间:2022-08-01 14:00:22来源:网络整理

正文 | 米诺卡文

介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村镇银行贷款为净资产比例多少,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无数人卷入了雇佣劳动的洪流。然而,不幸的事件接踵而至。市场经济给无数人带来了财富,也给无数人带来了苦难。2022年,河南部分村镇银行取款困难。货币在金融机构纷繁复杂的运作中一扫而空,空荡荡的储户带着红色代码随风飘扬。这是社会主义普惠金融,还是资本市场的盈利工具?

一、背景:普惠金融的初衷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到2022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4.72%,与发达国家70%城镇化率的水平相距不远。然而,农村却陷入了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发达的城市和破败的农村相得益彰,这就是资本的力量。而资本的逻辑必然要复制粘贴到农村。

早在2006年,肉食者就已经意识到,农村落后的金融体系是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市场“看不见的手”将大量信贷资金配置到回报较高的发达地区和行业。不发达的农村和难以盈利的农业经济很难获得资金,只能犹豫不决。向前。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设计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包括改革农村信用体系、重组农村信用社、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等。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

总之,以普惠金融的形式给群众“公平”。

从2004年开始,中央文件连续三年呼吁农村金融体系“金融创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县域金融体制,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参股,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培育小额贷款机构。2006年底,当时未改组的银监会下发文件,宣布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增“村镇”等农村金融机构。乡镇银行”。2007年初,四川、湖北、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6省被确定为试点。3月1日,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惠民村镇银行成立。随后,村镇银行试点向全国推广,中央出台大量文件引导村镇银行发展。

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村镇银行1641家,分布于全国1306个县(区),县域覆盖率71.2%,其中村镇银行数量中西部地区占比65.@ >8%。[1] 这1600多家村镇银行员工总数约为10万人,但大多数村镇银行员工人数在30至150人之间,规模较小。2019年村镇银行总资产约1.7万亿,年均增长14%左右。预计2022年将突破2万亿,约占中国银行业总资本的0.6。%关于。[2]贷款项目中,2021年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合计19< @2.69万亿,其中涉农贷款约43万亿,占比2<@2.4%;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8万亿,占比4.6%。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主要的。[3]

在设立村镇银行时,政府要求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发起银行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然后调整为15%;其他社会资本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10%。这一政策背后的政策意图是隐含的,就是希望发起银行,也就是这些比较大的商业银行,能够对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自下而上的认识,帮助监管。村镇银行的日常活动,也有助于在发生意外时消化不良。资产等

为满足农民小额贷款需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般要求村镇银行在乡、县两级设立,就近提供服务。资金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要求,在缴纳存款准备金后,村镇银行的资金应当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优先满足“三农”的发展需要,其他富裕方可以投资其他领域。从纸面数据来看,个体农户和小微企业是村镇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占贷款的90%以上;贷款金额以中小贷款为主,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达到85%%。[4]

总的来说,中国村镇银行的特点是明显的,可以概括为:1.规模小。与其他现代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都少得可怜。<@2.业务不成熟,内部管理机制比较混乱,内部监督和制衡有限。3.员工整体职业素质不高,经营金融业务困难。4.竞争压力很大。作为存款类金融机构,村镇银行面临着与其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竞争。

将中国的村镇银行与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农村小额信贷系统进行比较可能会很有趣。格莱珉银行 (GB) 是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该银行由 2006 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 (Muhammad Yunus) 于 1976 年创立。GB 将 90% 以上的资金借给农村贫困农民,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妇女;同时,倡导“借即还”的理念,强调还款的信用意义,评估还款再借的可能性。他们还参与农村扫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提高了农民的还款能力。GB提供的贷款利率略高于普通银行,但远低于孟加拉农村的高利贷,所以在孟加拉农村很受欢迎,GB 捡起利差。印度尼西亚银行(BRI)的农村信贷部是资产阶级政客广受赞誉的另一个例子。农村信贷部虽然隶属于印尼人民银行,但实行自主经营、自筹资金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农村信贷部门在印度尼西亚农村建立了广泛的网点和业务,同时提供高贷款利率和惊人的回报。由于印尼农村普遍缺乏金融信贷支持,农民不得不接受印尼人民银行农村信贷部的贷款利率。

国际实践似乎,可能,可能,可能证明了一个现实:所谓的资本主义公益总是隐藏在赤裸裸的金融利益背后。这种“模糊”的现实虽然发生在国际环境中,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它永远不会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即使存在,中国的村镇银行也只是临时的资本工具。虽然只是暂时的,但我们也想问:这个“暂时”的逻辑是什么?

二、逻辑:资本工具

成立之初,村镇银行对资本主义充满了蔑视,对庸俗的逐利性质不屑一顾。这是因为村镇银行自身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村镇银行被赋予“支农”的重要意义,要求村镇银行实现普惠金融的“普惠”,承担一定的公益功能;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需要盈利,而一般商业银行的共同追求是利润最大化。

然而,两者之间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复合反应是:尽量避免对村镇银行的诸多限制,将资金投向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

(一)股权问题。

村镇银行的股权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矛盾。如上所述,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必须是其他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15%,其他社会资本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然而,实际上出现了两种趋势:

(1)“支行化”趋势。村镇银行的创建者主要是城市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共同发起的村镇银行约占80%开设村镇银行,相当数量的发起银行持有村镇银行51%以上的股份,在股权制度中形成了主导性股东。例如,2014年广东省众多村镇银行中,平均持股发起行的股权比例约为42%,对村镇银行有很强的控制权[5],因此,发起行经常利用其股权控制村镇银行。运营等,让村镇银行真正成为“发起行“地方支行”。如果有人说发起行很难对村行“实际控制”,那恐怕要动摇了。众人眼睛一亮,仔细看去.

总负债约265.@>5万亿,净利润<@2.4万亿。那么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净资产约为24.5万亿,净利润率高达10%。2011年-2014年银行业净利润率高达12-15%,高于其他功能资本。 [6] 因此,许多地区的人认为村镇银行是民营银行,缺乏国家信用的背书。

(二)逐利。

当村镇银行成为发起银行的支行时,其经营方式必须遵循发起银行(即这些商业银行)的一般业务逻辑,力求资产负债表美观;当“民富”通过参股或其他方式规避限制,实现对村镇银行的实际影响时,为了股东的利益,村镇银行需要扩大对高利润领域的投资。总之,对利润的追求压倒了所谓“普惠金融”的目标。

数据清单中,虽然对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都在90%以上,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经成为贷款的主力军,对农户的贷款水平实际上是低的。

在湖北省,真正设立乡镇级的村镇银行只有30%左右,县(市)级设立的村镇银行约占70%。[7]

村镇银行为追求利润,贷款期限突破地域和行业限制,从事异地贷款和非农贷款,将资金投向地方融资平台、互联网融资平台、实体财产。

中国三大产业结构

虽然《条例》强调,村镇银行应优先在当地“三农”地区使用资金。但实际上,中国农业经济本身的资金规模较小,其高投入低产出的经营模式和低利润率远远不能满足村镇银行的业务需求。将普惠金融的部分负担推给村镇银行,股东似乎难以承受。

(三)风险。

2021年农行资本充足率为15.@>7%。被评价为“总体安全可靠”[8],但1641家村镇银行均未在中国货币网和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年报。

迄今为止,还没有村镇银行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他们无法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筹集短期资金以增加流动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5%;单个集团企业客户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但在实践中,这条规则经常被打破,一些村镇银行将贷款资金高度集中在个人客户身上。而由于股权管理的模糊性和暗箱操作,很多“民富”利用职权违规进行“关联交易”,使村镇银行的贷款流向相关企业或个人。以较低的成本。

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也迫使村镇银行增加经营风险。在吸收存款问题上,村镇银行与所有其他商业银行存在“同质竞争”关系。村镇银行知名度低、规模小,难以被群众认可,吸收存款困难。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没有贷款就没有息差。因此,不少村镇银行只能“另辟蹊径”,用较高的存款利率“诱骗”储户存款。由于存款利率较高,一些村镇银行不得不以较高的贷款利率放贷,变相增加了借款人的还款成本和还款压力,增加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加剧银行风险。.

(四)行业成熟度

迄今为止,全国1600多家村镇银行中只有两家在新三板挂牌。绝大多数农村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

2014年,财政部和央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办法的通知》,在全国各类商业银行中,只有村镇银行不能从事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业务。《通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对村镇银行经营现状的不信任。

三、事件:群众的无奈

2022年初,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出现信用风险,大量储户无法从村镇银行取款。据说约有2,900人登记了各自的存款,总额超过12亿。[9] 事件涉及某城投集团、某城乡商业银行、某公司、某集团等方。在这笔巨额资金的背后,还有很多通过代持股份隐藏起来的幕后股东。

村银行的雷雨似乎不是偶然的。这是由村镇银行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是由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村镇银行在营利方面难以与一般商业银行竞争。2019年中国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总资产达到116.@ >77万亿,约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0%。%,利润总额1.06万亿,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总额的44%。它是当之无愧的垄断巨头,吸收的垄断利润高于其他银行。我国其他12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本充足率为17.8%,总利润率为17.66%,这只是平均利润。但是,一般城市银行和一般农村金融机构只能获得低于银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利润。截至2019年,中国134家城市银行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2.8%,但仅分享总利润的10.5%;2228家农村金融机构(非村镇银行)总资产占1<@2.2%,但利润总额占10.8%。[10] 可以看出,无论是城市银行还是农村金融机构(非村镇银行),都无法实现“等价资本获得均等利润”的目标。他们是垄断资本之外的“局外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小的村镇银行的运作可想而知。

为了吸引存款,相当多的村镇银行不得不通过“贴现存款”的方式吸引存款人。“贴现存款”是指除支付原存款利息外,还按存款金额支付额外利息。从形式上看,补贴存款只是一种对存款支付高额利息的存款形式。“贴现存款”可分为“阳光贴现存款”和“非阳光贴现存款”以及目前野蛮的“贴现存款”:

货币资金受限的银行和存款人从他们那里获得服务佣金。自2014年首例“存款失踪”案发生后,“阳光贴现存款”被银监会立案查处,随后被取缔。

(2)“非阳光贴现存款”:“非阳光贴现存款”是在前者被取缔后演变而来的。这类贴现存款一般只能在非公众银行账户经理处办理,承诺不开通网银,不查询存款信息,是典型的非正式存款,比较野蛮和疯狂。

(3)河南目前的“贴现”:由于一般的“贴现”往往会导致金融诈骗,因此受到监管和打击,很多地方的“贴现”不得不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村镇银行利用第三方运营平台(后来被取缔)、电话、短信等方式,向社会公开高息存款的消息,鼓励群众利用互联网进行存款。所谓的高利率从0.75%到10%不等。大量的资金经纪人也活跃在其中,起到拉储蓄的中介作用。

目前,人民币定期存款期限为3个月至5年,利率范围为1.35%-<@2.75%[11]。而相当数量的村镇银行提供的存款贴现率高达4.75%-10%,甚至更高。贷款最优惠利率 (LPR) 为 3.7%,期限为 1 年,4.45%,期限为 5 年或以上。村镇银行提出的“存款贴现”利率水平,对于普通储户来说,确实具有惊人的吸引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工具,毫无疑问,存款是最方便、理论上最安全的一种。好心群众在逐利资本面前无能为力。我以为远离各种金融衍生品后,我才能把血汗钱保住。事实上,面对目前知情权得不到保障、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大众货币在资本眼中只能是一块肥肉。甚至存款本身也成为了高风险事件。对于资本来说,“谁有本事,谁就从群众中获利!”

从承担“支农”任务的普惠金融,到吸纳甚至“骗取”群众资金的营利企业;从沉积物到雷暴。这也可能是一种“市场本能”的打击。那些站在村镇银行背后,在获得贷款后瞬间消失的“人民富豪”,他们踩着群众的身体走向光明的舞台和颓废的生活。寄生虫现在可能在某个隐蔽的角落窃笑。也许他们会受到金融欺诈、滥用职权等犯罪的打击,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而当群众聚集在郑州等地,希望线下提问时,官僚作风起到了底线机制的作用:群众的健康码变成了红色码。

剥削因素不会随着这一事件而消失。它的生命不在所谓的监管者和司法系统的手中。它的生命掌握在两个班级的手中。

后记:解决问题

虽然河南部分村镇银行存在资金回笼困难等信用风险,但此次风险仍属小风险。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成员村镇银行贷款为净资产比例多少,村镇银行有义务缴纳“存款保险”。2015年,中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由央行金融稳定局管理;2019年,央行全资子公司“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即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截至2021年,存款保障基金存款余额为9.60.3亿,足以应对村镇银行的问题。[12]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被保险机构被接管或破产时,存款保险基金予以赔偿,最高赔偿限额为50万元,超出部分只能留给按赔偿顺序参与清算 债务清偿。

河南这起事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那么,社会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事件呢?作者提出了三种策略:上、中、下:

A、下一步策略:面对突发事件,邀请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接管“问题银行”,全面办理“问题银行”业务,利用“接管银行”的实力暂时覆盖“问题银行”的债务;保监会、人民银行将加强监管,提高监管要求,定期检查;积极运用司法系统打击金融犯罪;积极运用纪检监察制度,对反腐倡廉事业进行监督,维护廉洁从政;加快金融自由化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到底,

B、中间战略:将银行业国有化,取消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模式,以“两个参与、一改、三结合”的公社原则和“计划部署”取代“行政专制”和“生产无政府状态” “”。

C. 最佳策略:无法形容。

毫无疑问,他们会选择最后的手段。

笔记: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