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国”欧洲人的航海探险为什么能成功

时间:2022-12-06 08:10:18来源:证券时报

今天,财经视野小溪给大家讲讲来自证券时报的《欧洲人的航海探险为什么能成功》。

【想入非非】

葡萄牙人花了七十年才找到印度,中途一旦放弃就等于失败。

蔡非

从大历史的尺度看,15世纪,中国、西欧国家几乎同时开始了海外探险活动。从一开始的动机和组织方式来看,其实相差不是那么大。

那时,中、欧海外探险活动的主导者都是皇室成员。在西欧是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在中国则是明成祖朱棣。

探险船队成员,都由宫廷宠臣作为政治领导,船上也都有着士兵,也一样会每到一处都立下石碑。

此外,航海的动机也不是完全相异。那时欧洲人海外探险目的固然是为了黄金和香料,但寻找对抗伊斯兰国家的东方盟友,也是重要的政治目的。在这种渴望下,葡萄牙人甚至一度把印度教徒误认为是基督教教友。

而明朝的郑和航海,除了看重官方外交以外,也同样带回了大量胡椒和黄金珍宝。到郑和死去二十多年以后,1459年,太监福安还好几次向明英宗陈奏,自下西洋活动停罢后,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并请求再派官员下西洋采购黄金,但明英宗拒绝了他的奏请。

明成祖朱棣死后,明朝的航海探险活动渐渐停止。而葡萄牙也一度如此,当1466年恩里克王子去世后,航海活动同样沉寂了下来,直到十多年后,热衷于海外探险的若昂二世上台,葡萄牙才开始重新出海向南探索。这一次葡萄牙人终于绕过了非洲,进入印度洋。

航海探险活动无疑是一项重大创新行为。而重大创新是否能成功,却并非取决于是否符合“市场规律”。

这话是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说的。他认为,在郑和死后,虽然官方航海停止了,但民间航海一直都有,甚至更加活跃。只是,民间商贸航海活动虽然能获得利润,但却不能取得伟大的地理发现。

建造远洋大船需要成材的大树,但当时木材也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燃料。

当时,在整个欧洲乃至日本印度,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保护木材资源的法律,比如英国当时规定超出特定高度的树木,全部属于皇家海军,他人不得砍伐。

而同时期的中国朝廷根本不干预木材市场。所以中国内陆适合造船的木材很快被砍伐殆尽,甚至越南、泰国的木材在市场需求下也被砍伐后送往中国消费掉。

中国造船成本猛涨,于是中国的民间贸易商转而将船只制造交由东南亚华人经营的造船厂。

中国海运业继续兴旺发展,只是不再造适合远航非洲的宝船,中国民间贸易商们订购适合在南海航行的小型货船,专心把瓷器丝绸运到东南亚,换回白银就心满意足了。

这貌似符合市场规律。但这也使得中国始终无法开启地理大发现时代,因为商人们对探究遥远的蛮荒之地毫无兴趣。

总结一下,决定重大创新是否能成功的因素有这么几条。

一、是否有超越商业利润的动机。因为重大创新一定是非常困难的,往往看不到产生利润的可能。而资本永远能发现轻松赚钱的办法。

二、持续的长远投资。葡萄牙人花了七十年才找到印度,中途一旦放弃就等于失败。多说一句,从这一点看,今天马斯克的火星探险计划,如果找不到继任者也多半会失败。

三、理论的指导。欧洲知识分子早在地理发现时代之前就基本认同了地圆说,正是由于认同这一点,才会认为向西航行可以最终到达东方。而在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中,虽然也有人提出地圆说,但并不普及。

四、国家间的竞赛,俗话说好的对手能促进成长。和美苏登月竞赛一样,其实15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间的竞赛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五、运气很重要。大西洋(600558)的宽度比太平洋(601099)窄得多。哥伦布在1492年花了2个月就从西班牙到中美洲,而一直到200年后,西班牙人横跨太平洋仍需要6个月甚至更久。这意味着东亚人要想发现美洲,会比西欧人困难许多。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好了,关于欧洲人的航海探险为什么能成功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